"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聊股票、聊投资,总能听到各种指数的名字,上证指数、创业板指、科创50,甚至境外的一些指数,但“深证指数”这个词,好像就没那么“招摇”。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咱们没注意到的门道?或者说,大家都有默契地避开它?今天就瞎聊聊,也算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得搞清楚“深证指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我理解,它更像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如果没记错的话,早年深交所确实有过类似“深证综合指数”这样的概念,用来代表深圳市场的整体表现。但你想,现在深交所旗下,有中小板(虽然已经合并进主板,但记忆犹新),有创业板,还有最近几年风生水起的科创板。这几个板块,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成长逻辑,甚至自己的代表性指数。比如说,聊科技创新,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创业板指或者科创50,它们更聚焦,更能反映一个特定领域的发展。而中小板,虽然名字里有“中小”,但里头不少公司体量也不小,并且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深圳市场的中坚力量。所以,当市场细分到这个程度,一个过于笼统的“深证指数”,就显得不够“精准”了。
再往深处想,指数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不能代表市场的热点,能不能吸引资金关注,能不能成为投资产品(比如ETF)的基础。像上证指数,作为A股的“老大哥”,自带流量和历史沉淀。创业板指,在过去几年成长股行情中,是绝对的明星。科创50,更是承载着国家科技战略的期望。相比之下,“深证指数”这个概念,如果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具有代表性的成分股组合,或者它的成分股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强烈的市场信号,自然就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记得前些年,我们公司内部也研究过一些老指数,当时就觉得,这个“深证指数”虽然听起来应该代表深圳市场,但它的信息传达能力,确实不如那些更细分的指数。有时候,我们分析市场情绪,会看指数的涨跌幅、成交量,但如果这个指数的成分股很多、很杂,那它的波动可能更多是市场“噪音”,而不是那种能直接反映某个板块或某个经济领域变化的“信号”。
所以,在我看来,大家不常直接提“深证指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有更具“可用性”和“针对性”的指数可以选择。比如,我们投资一家成长性强的科技公司,大概率会看创业板指的走势,甚至会去研究创业板指的成分股构成,看看哪些公司在领涨。如果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创新,可能会把目光投向科创50。这些指数,它们背后代表的是一个相对清晰的投资主题,方便我们去理解市场逻辑,去构建投资组合。
甚至,如果我们单纯想看深圳市场整体的市值表现,可能也会更多地去关注像深证成指(000001.SZ)这样的核心指数。深证成指,毕竟是深圳市场最重要的成分股指数之一,它的成分股覆盖了深圳市场的众多优质公司,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它名字里也没有“深证指数”这个字眼,但它的作用,恰恰填补了大家对于“代表深圳市场”的需求。
而且,很多时候,大家聊到“深圳市场”,更直观的感受是来自于对深圳上市公司的整体印象,比如它的创新氛围、它的科技属性,这些印象往往是通过具体公司的表现,或者某个热门板块的联动来体现的,而不是通过一个笼统的指数名称。就像我们聊起香港股市,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恒生指数”,但同时也会关注“国企指数”、“红筹指数”等等,因为它们更能捕捉到不同类型的公司表现。
再者,市场习惯的形成,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大家习惯了用某个名称来指代某个概念,想要改变是比较难的。我记得早年,我们更多是聊“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这两个指数在那段时间,几乎就是深圳市场成长股的代名词。随着市场的发展,新的指数不断涌现,大家自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更能反映当下市场结构和投资机会的工具上。
比如,曾经的“中小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指数也备受关注。但随着注册制的推进,以及与主板的合并,中小板的独立性逐渐减弱,它的指数在大家视野中的地位自然也就跟着变化了。而创业板,经历了多次改革,比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这使得创业板的成分股结构、上市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其代表性也因此被进一步强化。
我印象中,也有过一些尝试,想把某些更广泛的概念用更直接的指数名来表达。但如果这个指数本身在构成上、在代表性上,没有形成一种“市场共识”,或者说它所代表的“市场”本身就比较模糊,那么即使有一个响亮的名称,也难以真正深入人心。
为什么大家更倾向于关注细分指数?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做行业研究,肯定要看行业指数,而不是一个包含所有行业的总指数。当我们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我们会看相关的产业指数,而不是泛泛的“中国经济指数”。深证指数这个概念,如果它不能指向一个特别清晰的“市场板块”或“投资主题”,那么它在信息传递上的效率就打了折扣。
再者,金融产品的设计,尤其是ETF,也往往基于有明确代表意义的指数。比如,你想投资深圳科技股,市场上会有跟踪创业板指或者科创50的ETF,这些产品是基于清晰的市场逻辑设计的。如果一个指数的概念模糊,很难有对应的金融产品去挂钩,也自然会限制它在市场上的流通和认知度。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一些看似“通用”的指数,其实它的成分股构成,也决定了它是否能被认为是“代表某个市场”。比如,我们看深圳市场,虽然有深证成指,但大家对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关注度,其实远高于它。这恰恰说明,市场在用脚投票,在用实际的投资行为,来选择那些更能反映当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指数。
所以,回到“为什么不说深证指数”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大家“不说”,不如说大家在做投资分析和市场判断时,有更精准、更有效的工具。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反映特定市场领域、特定行业趋势的指标。一个过于宽泛的指数名,即便它有其历史渊源,也很难在当下这个细分化、专业化的市场环境中,成为大家的首选。
我接触过很多做量化投资的朋友,他们做策略的时候,对指数的成分股、权重、调整频率都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因为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策略的有效性。如果一个指数的构成,不能让他们清晰地看到它所代表的市场特征,他们就不会轻易将其纳入策略体系。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指数的“可用性”和“可解释性”,是它能否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的关键。
对我个人而言,在日常的分析中,我会更关注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还有科创50。它们能提供更直接的市场信号,也更容易与我们对市场热点和板块轮动的判断contact起来。至于“深证指数”这个笼统的说法,如果不是在讨论深交所历史沿革,或者某个非常特殊的语境下,确实不太会出现在我们的讨论中。这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说,市场已经有了更精细化的工具来满足我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