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一提到什么股票是创业板,脑子里可能就是一堆年轻公司、创新科技,好像一脚踏进去就能追赶上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远比这复杂,甚至可以说,很多朋友对创业板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甚至有些误区。
说到底,创业板(GEM),或者叫成长型创业板,它最核心的定位,是服务于成长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像主板那样,对盈利能力、规模大小有比较明确且严苛的要求,创业板更侧重于企业的“未来潜力”。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还在成长期,暂时规模不大,盈利能力可能还不稳定,但拥有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并且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公司,更容易在这里找到上市的机会。
但这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怎么去界定“成长型”和“潜力”?这玩意儿很难量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管机构的判断,以及市场对企业未来前景的预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公司,上市前看上去前景一片光明,但上市后发展不如预期,甚至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反之,有些公司可能初期没那么耀眼,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稳健的经营,最终成了行业巨头。所以,买创业板股票,确实得有点“看故事”的能力,但这个故事,得是基于扎实基本面和清晰商业逻辑的故事。
我记得早些年,大家对“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概念特别追捧,很多创业板公司也搭上了这趟快车。有些确实成长起来了,但也有不少,随着概念的退潮,或者技术更新换代,一下子就跌落神坛。这种“潮起潮落”,在创业板是常态,因为这些公司本身就处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里。
监管层对此肯定有一套标准,但这些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市场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而微调。大体上看,我们会发现创业板的公司,往往集中在一些新兴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等。这些行业普遍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而且,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板在上市财务指标上,相对主板会宽松不少,比如允许还没盈利的公司上市(但要有明确的盈利预期和上市后的募投项目),或者对股权结构的要求也更灵活。
拿我之前关注过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来说,它在上市前,其实还在做临床试验,前途未卜,但它拥有的某项专利技术,被认为是治疗某种疾病的突破性进展。按照主板的标准,它可能根本没法上市。但创业板给了它机会,让它通过融资来完成后续的研发和商业化。这种“输血”功能,是创业板非常重要的一点。
不过,我们也得清楚,一旦一家公司进入了“成长期”这个阶段,它必然面临各种风险:技术不成熟、市场接受度不高、竞争激烈、资金链紧张等等。所以,投资创业板,风险确实比投资那些成熟的大公司要高不少。
早期接触创业板时,我承认,确实被那些“黑科技”、“颠覆式创新”的概念冲昏了头脑。那时候,你只要能扯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股价就能飞起来,也不太管它实际盈利如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结果,自然是栽了不少跟头。很多公司,就是“PPT造车”、“讲故事”,一旦故事讲不下去了,股价就崩盘。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无论是什么板,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公司的基本面。对创业板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的技术是否真的有壁垒,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管理层是否靠谱,以及市场到底有多大。举个例子,同样是做人工智能的公司,有的可能只是在现有技术上做一些小改进,但有的则是在底层算法、核心芯片上有突破。后者的价值,显然要大得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调研,去理解行业,甚至去跟公司的高管交流。
我有时候会觉得,投资创业板,就像是在“淘金”。你得有眼光,能辨别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矿石”,而不是被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铁矿”所迷惑。这中间,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坦白说,创业板的市场波动性往往比主板要大。一些消息,比如业绩预告、行业政策变化、甚至是某位大V的评论,都可能引发股价的大幅波动。这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来说,可能不太适应。我们经常看到,创业板指一旦下跌,很多股票都会跟着“一起跳水”。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高波动性,创业板才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如果能选对那些真正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并长期持有,回报可能会非常可观。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当年在创业板低迷期,逆势买入了一些优质公司,几年后,他们的账面收益非常惊人。这种“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哲学,在创业板尤其适用。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失败的可能。我曾经买过一只做VR的公司,当时前景看起来不错,但随着VR技术的发展缓慢,以及公司管理层的一些问题,最终亏损了不少。这让我明白,即使是再好的概念,也需要落地,需要时间来检验。
近几年,创业板实施了注册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简单来说,注册制下,上市审核的重点从“实质性门槛”转向了“信息披露”。公司是不是能上市,更多取决于它是否充分、真实、准确地披露了信息,而不是监管机构去判断它能不能成功。这大大提高了IPO的效率,也为更多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上市渠道。
但注册制也意味着,投资者的责任更重了。因为审核的重点放在了信息披露,那么我们就必须自己去认真研读招股说明书,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去评估公司的风险。那些以前可能因为审核严格而无法上市,或者即便上市了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的公司,现在通过注册制来到了资本市场。所以,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注册制下的投资逻辑,加强自身的独立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自己花了不少时间去学习如何阅读招股书,特别是其中的风险提示部分。这就像一个侦探破案,你得从蛛丝马迹中找出关键信息。而且,注册制也让退市的门槛相应降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一旦违规披露或者业绩持续下滑,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这确实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如果你是刚开始接触什么股票是创业板,我建议你先从了解行业开始,而不是直接看公司。比如,你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就先去了解整个产业链,了解它的发展趋势、主要玩家、技术瓶颈等等。然后再去找那些在这个领域里,具有核心技术、清晰商业模式、并且管理团队有经验的公司。
其次,一定要控制好仓位,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创业板的波动性确实很大,一次失败的投资,可能会让你损失惨重。所以,分散投资,控制风险,是基本功。另外,保持学习的心态,市场总是在变化的,昨天的经验可能不适用于今天。多看书,多关注行业动态,多复盘自己的投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最后,如果你对某家公司真的非常有信心,并且愿意长期持有,那就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市场的起伏。创业板的很多公司,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它的真正价值。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但这份信心,一定要建立在深入的研究和理性的判断之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