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翼龙贷怎么样了”,这个问题,估计但凡对P2P网贷行业有点了解,或者曾经在这块儿有过资金需求的,心里都有个大概的印象。毕竟,翼龙贷曾经是这个领域里响当当的一个名字。但“怎么样了”,这三个字,问得其实是当下,是变化,是它是否还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站住脚。
聊翼龙贷,不能不提它早期切入的农贷领域。这玩意儿,得有人去做,而且做得下去。大家知道,农村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在小额、分散、信用记录不完善的情况下,一直是个老大难。翼龙贷抓住了这一点,靠着“撮合”模式,连接起了有资金的城市投资者和需要资金的农民。我记得当年,他们宣传的时候,特别强调“三农”情怀,强调普惠金融,说实话,这在当时是很有号召力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和同行交流,大家聊到翼龙贷的模式。有人就说,这农村信贷,你以为那么好做?风险控制是个大问题,信息不对称,还款能力、还款意愿都比较难把握。但是,翼龙贷当时确实是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通过线下团队去了解借款人情况,通过一些合作社或者农业龙头企业来做担保或者推荐。这种“笨办法”,有时候反而比纯线上的大数据更接地气。
当然,P2P行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后来,监管越来越严,行业进入了洗牌期。翼龙贷作为头部平台之一,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直接的,就是合规的问题。各种资金存管、信息披露的要求,对当时的P2P平台来说,都是一场“大考”。
翼龙贷当时是怎么应对的呢?我的观察是,他们也在积极地寻求转型。比如,开始强调自己的信息中介属性,剥离一些可能引起监管顾虑的业务。也看到他们开始对外宣传,说自己的业务重心正在向助农贷款、农村资产流转等方向倾斜,甚至涉及一些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我个人觉得,这种转型是必然的。P2P这个名字,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险事件后,消费者和监管的信心都有点“伤”。翼龙贷作为一家有一定体量的平台,想要继续活下去,就得跟着大趋势走。但是,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会有很多阵痛,比如客户的流失,业务模式的重塑,团队的调整等等。
所以,“翼龙贷怎么样了”,落实到当下,我觉得更多的是要看它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否还有持续造血的能力。
我最近也留意到一些关于翼龙贷的动态,或者说,是业内对它的讨论。一些人觉得,它可能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风头也过了。但也有人指出,它在一些农村金融细分领域,比如农业产业链上的融资服务,还是在持续发力的。
这里面有个值得注意的点:翼龙贷早期的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对传统金融机构不那么友好,或者说,得不到足够服务的农村用户。在P2P行业进入“肃清”阶段后,这些用户去哪儿了?他们是否还能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翼龙贷是否还在努力服务他们,或者说,有没有能力继续服务他们?
我接触过一些做金融科技的朋友,他们也分析过翼龙贷的运营情况。有朋友说,他们早年搭建的线下服务网络,如果能有效利用起来,其实是他们的一个优势,尤其是在一些线上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区域。但问题是,如何将这种线下能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合规的业务收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补贴”或“获客”阶段。
我还记得,有段时间,P2P平台都在比拼“撮合金额”和“用户数量”。那时候,翼龙贷的数据确实是亮眼的。但现在,大家更看重的是“风险拨备”、“不良率”、“合规性”等等。这些指标,对于任何一家想要长期存在的金融服务平台来说,都是生死线。
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翼龙贷走到今天,必然是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那些曾经的“野蛮生长”模式,估计是很难再看到了。现在,它可能更像是一个在规范中摸索前行的参与者。
我曾经和一些翼龙贷的老员工聊过,他们也承认,行业变化太快,压力也大。但他们也说,农村金融这块儿,市场需求一直都在,关键是怎么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合规的模式。
那么,翼龙贷怎么样了?我想说,它还在,并且在努力适应。至于它最终能走到哪一步,或者说,能不能重新成为一个我们记忆中那样有影响力的平台,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至少,它曾经为这个行业,尤其是农村金融领域,留下过一些深刻的印记。
现在问“翼龙贷怎么样了”,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不好”来概括。它经历了行业的起伏,也经历了自身的调整。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更加谨慎、更加合规,但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新增长点的翼龙贷。
我一直觉得,判断一个平台,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能否在合规的框架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翼龙贷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也并非毫无机会。毕竟,农村金融的蓝海,依然广阔。
下一篇